经典阅读与人格成长
在我国西汉,小孩子要读《论语》和《孝经》两本书,后来《孝经》的地位有些跌落,但《论语》一直是古人的主要读物。有学者说,若问哪本书对中国人影响最大,当数《论语》。有很长时间中国人是不读《论语》的,因为人们要建立所谓“新道德”。可是当今老百姓还是想读《论语》。
《论语》与人格培育
《论语》看似简单,其实有许多的难题。有一些难题属于语言层面的,有些属于义理层面的理解问题。
属于语言层面的问题,如《卫灵公》篇:“子曰:吾犹及史之阙文也,有马者借人乘之。今亡矣夫!”这段文字看不懂什么意思,可能是上下文缺失,或者是有文字记录上的错误。这类问题还有一些。
属于义理层面的理解问题,如《颜渊》篇:“颜渊问仁。子曰:‘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’颜渊曰:‘请问其目。’子曰:‘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’颜渊曰:‘回虽不敏,请事斯语矣!’”其中的“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”,看字面没有问题,可是若从意思上理解,就很困难。颜渊问老师怎样做才是仁者,孔子答以“一日克己复礼”云云。其实,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,都是不通的。颜渊是贫寒之人,他一个人在家里“克己复礼”,如何就可以令“天下归仁”?要真正讲通顺,就得给这段话加些条件句。孔子办学,是想造就君子,然后再由这些君子去改造社会。据此,要加的条件句是:倘若将来你做了领导者,做了单位一把手,你一日克己复礼,在你领导的世界,人们都跟你走。
又如《宪问》篇:“子曰: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,未有小人而仁者也。”“君子”和“小人”两个词的意思,在春秋后期正在发生变化。之前,“小人”指小民、芸芸众生;“君子”则是指有身份的,统治者、贵族称君子,女子称自己的男人,也就是家长,也称“君子”。可是,到了春秋即孔子生活的时代,“君子”有了新的意思,即有德者称“君子”,无德、没出息的称“小人”。
假如把“君子”“小人”理解为有德、无德之别,这句话的意思是:“有德行的人已经有不仁的了,从没有无德、没出息的人可以行仁道。”简直逻辑混乱,难以成立。那么,只有一种可能——“君子”“小人”指身份地位而言。如此,这句话的意思是:“有尊贵身份的人已经不行仁道了,从未有无权无位的人可以推行仁道。”这句话弄清楚,对理解《论语》中的“仁”至为关键。孔子对谁谈“仁”?这与孔子当时所面对的问题有关,世界大乱谁造成的?孔子认为,是“君子”,即那些贵族、有身份地位的人,他们放弃仁道,才是大乱之源。于是孔子一生的努力,也就清楚了,他要用最经济的方式改善社会状况,他想给老贵族注入仁道的强心剂,让他们“仁”起来,率领天下人“归仁”。这涉及解答一个思想家在思什么的大问题。要了解一个思想家想什么,得顺着他的眼光去看,例如孔子对当时世界的理解,即他看到社会问题的根源是“君子不仁”,所以他一辈子的努力,也很大部分放在改造“君子”品格上。另外,孔子在《论语》中从来没有把“仁”“义”两个并谈过,谈“仁”,如“人而不仁如礼何?人而不仁如乐何”?是将“仁”与“礼、乐”对着谈的。
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,这就是《论语》不简单的地方。
有趣的《论语》
《论语》中有个人与孔子关系特殊,总挨老师的骂。这个人就是子路。《论语·先进》篇:“闵子侍侧,訚訚如也;子路,行行如也;冉有、子贡,侃侃如也。子乐。‘若由也,不得其死然。’”“訚訚如也”是谨慎、有礼节、有尺度。“行行如也”是刚强的样子。《论语》说孔子非常高兴,却突然冒了一句:子路将来不得好死。这话说得多重!
还有,也是《先进》篇:“子曰:由之瑟,奚为于丘之门?”意思是:子路的瑟怎么跑到我孔丘家来弹呢?于是,“门人不敬子路”。但是孔子却说:“由也升堂矣,未入于室也。”意思是,子路的学问已经很有程度了。言外之意:我揶揄他可以,你们却不行。实际子路的修行,孔子是赞美的,说他:“衣敝缊袍,与衣狐貉者立,而不耻者,其由也与?”说穿着个破棉袄,跟穿着裘皮大衣的站在一起,不觉得惭愧,这就是子路啊!不是假装不惭愧,是内心真觉得自己穿得差没什么。子路为人,能做到这一点很不易。这叫什么?这叫作脱俗!我们在红尘中滚的人,脱俗,太不易了。人能脱俗,是需要教育、启发,需要趣味培育的;一个人趣味高了,人格才能高。我们做老师的,教人家小孩子,应在趣味培育上下大功夫,趣味高了,品格才高。
孔子总骂子路,还爱跟他开玩笑。《公冶长》篇:“子曰: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。从我者其由与?”说我这个人在大陆上行不了道了,我要到海上去,能跟从我的,只有子路吧?子路听了以后特别高兴,但是孔子接着来了一句:“由也,好勇过我,无所取材。”说我好勇,子路比我还好勇。所以,我从他那里得不到帮助。言外之意,我可不带他去。这是玩笑话,然而“好勇过我”几个字,却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,那就是孔子与子路两个人在气性上的相通。
《论语》中孔子承认自己“好勇”。勇,最朴素的说法是胆子大,有勇气、敢承担。经过修炼,可以有“勇”,但“勇”,也可以是生命气质本有的。孔子说子路“好勇”,是说他天生的天不怕、地不怕。像孔子这样的人,一个“吾少也贱”的人,却要以“仁”道解救昏乱世界,若是天生懦弱的人,又怎么可能?所以,孔子看子路,总会有莫名的亲切劲儿,可孔夫子毕竟是有大修为的人,对子路身上的一些恶习,又是希望他改掉的,所以才爱跟子路开玩笑,甚至老是骂他。俗话说,“打是亲,骂是爱”,正可以形容孔夫子与子路的特殊关系。
还有,像颜渊与孔子的关系,则是另一副模样。《论语·雍也》篇:“子曰:贤哉!回也。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。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!回也。”在《述而》篇,孔子说自己:“饭疏食、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!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很明显,孔子与颜渊两个人,是志趣上的相通。志趣上相通,叫作志同道合,这样的人会互相尊重。这是《论语》中另一种师生关系,是另一种情调。
还有一位子贡。“子曰:回也其庶乎!屡空。赐不受命,而货殖焉,亿则屡中。”(《论语·先进》)孔门中出了一个很奇特的人,就是子贡。用今天的话讲,他可以上福布斯富人榜。春秋战国时期的巨商,家有上亿的财富。大概孔子活着的时候,子贡就表现出了超群的经济天才。所以,孔子感慨:颜回这个人学道学得差不多了,可老是受穷,生活拮据,但是子贡,却是“不受命而货殖”。“不受命”有两种解释,一是不甘穷困,一是没有经过政府任命,就去经商。“亿”就是揣测、猜测。他猜什么赚钱,什么就赚钱。颜渊就不行。有一个笑话说,一个人做买卖,卖羊,猪贵;卖猪,羊贵;全卖,骆驼贵。这大概就是颜渊在经济方面的苦命吧。这些,都是《论语》有趣的地方,简洁的言语之中,有着特定的生命情调。讲《论语》,就应该先讲这些情调。
有益人生的《论语》
《论语》有益人生,自不待言。以下是我粗浅的理解。
其一,消除我们身上的戾气。最近流行一句笑谈:“不是老人变坏了,而是坏人变老了。”例如中央电视台报道,郑州一个老人上了公交车以后,见小青年不给他让座,上来就开打,一共扇了四个耳光,扇得小青年落荒而逃。逃了也就对了,因为老人还有下一步:心脏病突发,没了。你要说这些老人真是“坏人”,我不相信。那他们的表现是什么?回答是:戾气。戾气,其实就是由坏脾气导致的不好的行为,例如扇人家耳光等。其实,《论语》中早有言论涉及戾气的消除。请看《论语·颜渊》篇:“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,曰:‘敢问崇德、修慝、辨惑。’子曰:‘善哉问!先事后得,非崇德与?攻其恶,无攻人之恶,非修慝与?一朝之忿,忘其身以及其亲,非惑与?’”这段对话中与“戾气”相关的,就是“一朝之忿”那几句。一言不合,又骂又打,其实就是戾气作怪,是不修身的恶果。这就是《论语》在今天的价值。
其二,学习恕道可以强大我们的内心。《论语·里仁》篇:“子曰:‘参乎!吾道一以贯之。’曾子曰:‘唯。’子出。门人问曰:‘何谓也?’曾子曰:‘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!’”这一次是孔子说自己一生坚守的情操,是“忠恕”并提的。还有一次,见于《卫灵公》篇:“子贡问曰: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’子曰:‘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’”这一次是单说一个“恕”字,可见其重要了。
大家知道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是讲“仁”的,孔子在对子贡谈“恕”时,居然说了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这意味着“恕”道与“仁”道有密切关联。就是说,一个人能不能在生活中显示“仁者”的风范,要看你是否能做到“恕”。那么“恕”是什么?所谓“恕”,就是宽容别人,遇事能替对方想想,当别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时,先不要动气发怒,先替对方找找理由。这方面古代生动的例子就是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中的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:管仲年轻时与鲍叔牙一起做买卖,分钱时管仲悄悄往自己兜里多拿,鲍叔牙不以为意,说这是因为管仲家里穷。两人一起去打仗,一开打,管仲自己先跑了,鲍叔牙仍然不以为意,说这是因管仲家里有老母要养,等等。总之,管仲有一百个错,鲍叔牙有一百零一个原谅。所以,管仲说,生我者,父母也,知我者,鲍叔也。司马迁又说:天下不多管仲之贤,而多鲍叔能知人也。过去看《史记》管仲与鲍叔牙的事,认为是突出友谊,我倒觉得鲍叔牙之德,正是儒家“恕”的好例子。鲍叔牙原谅管仲,不就是替管仲的一些做法找理由吗?
其三,《论语》的一些智慧,需要在生活中慢慢体会。《论语·雍也》篇有一句话:“人之生也直,罔之生也幸而免。”人活着靠正派,歪着活,也可以活下去,但那只是侥幸逃脱。这句话,过去自以为懂了,若干年前有个三鹿奶粉厂出了问题,就我个人而言,才真正对这句话有了切实的理解。当时往奶粉里放三聚氰胺的不止三鹿一家,但别人是往奶粉里放三聚氰胺,它是往三聚氰胺里放奶粉。出了事以后,有一些朋友就说,没事,大家都放。可是,这实在不是三鹿奶粉厂不受法律惩治的理由,“人之生也直,罔之生也幸而免。”世界上的许多事就是这样,你放了三聚氰胺没有?放了,就抓你,你罪有应得。这时候,你攀扯不了别人,世界上总会有人“罔之生也幸而免”,糟糕的是,“幸而免”的不是你。这话,实际教育人们,做人踏实,才是最稳妥的。
(作者李山 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,《百家讲坛》主讲人。本文根据作者在本报与商务印书馆联合举办的2017阅读论坛上的主旨演讲整理)
- 最新内容
- 相关内容
- 网友推荐
- 图文推荐
[高考]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《软件工程》大作业答案 (2022-04-25) |
[家长教育]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? (2019-07-14) |
[教师分享]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伸缩门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回家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是风味也是人间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一句格言的启示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无规矩不成方圆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(二)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贪玩的小狗 (2018-11-07) |